查看原文
其他

我读贾平凹

2016-04-02 史飞翔 丹凤论坛
孜孜以求、永不停歇的老黄牛

  第一次听说贾平凹这个名字是在小学读书的时候。那时课本里有他一篇文章《盼儿》。我至今仍清楚的记得那是《语文补充教材》的第四课。在这之后我又陆续学了他的《一棵小桃树》《丑石》等。正是这些散文使得年少的我对贾平凹充满了崇敬和向往。也就是那个时候我萌生了想见贾平凹的念头。

  2005年12月的一天,我应邀参加一个文学研讨会。会议快要开始的时候,忽然有人说:“贾老师来了”。于是人们闻声而起。紧接着我便见到了众人簇拥下的贾平凹。红光满面、神采奕奕。黑色圆领毛衣外加牛仔、足蹬皮鞋、肩挎小包。一番寒暄握手之后坐定。这时我看见他从随身背着的包中拿出一大堆的白色药片,拧开一瓶“娃哈哈”,头一仰,“咕噜”一声,药片入喉。会议开始后,他坐在主席台上,歪着头,一手托着腮帮子,神情严肃、面色凝重。透过午后温暖的阳光我看到他硕大的脑袋、佛一样高且宽的额头、乌黑浓重的眉毛以及右眼下颧骨上的一颗熠熠黑痣。哦,这就是贾平凹!——那个从少时就盘踞我心头满是向往和好奇的念头,此刻终于得到了满足。原来贾平凹并不神秘、高大。他是如此的普通、如此的素朴。

  那次研讨会的近距离接触让我对贾平凹有了一个相对比较直观的认识。此后我愈加的关注起贾平凹,当然我的关注仅指阅读层面。2006年的整个春节我都在读一本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插图珍藏本《贾平凹散文》。对于这本书我是逐字逐句读的。读的很仔细。每遇精辟处便用笔作个记号。我不忍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只好每天睡前读两三篇。反复咀嚼、一再揣摩。那感觉如同食肉,啧啧有声、满口余香。阅读中我发现贾平凹散文的某些篇章和段落那绝对是“鬼斧神工”,是上天在借贾平凹之手(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而不能说或不便说的话。通过这次阅读使得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贾平凹天生是一块写散文的料,他的散文要比他的小说好。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作为同居一城的文学同道,我时常能在各种会议上见到贾平凹。距离最近的一次是2016年2月27日举行的陕西散学学会文艺评论委员会成立。那天贾平凹病了,但却一诺千金,带病坚持出席会议,而且是早早就到了。刚进门有美女找他合影,他却说:“我得先把大家招呼一下”。说完和与会的每一个人一一握手,包括倒水的服务员。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大家都说,贾平凹真的成了大师了。举手投足都有大师的范。那天他亲自为我颁发了主任聘书,并在他的散文集《天气》的扉页为我写下一句话:“天气即天意。”

  了解一个作家最好、最直接的途径就是阅读他的作品。最近几日,我一直在阅读这本有贾平凹签名、题词的散文集子《天气》。在我的心目中贾平凹是一棵参天大树。他对文学的态度和胸襟值得每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去学习、效仿。贾平凹说,世界需要他睁大眼睛。贾平凹说,他永远要用奥林匹克的精神去和文学拼争。试问,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胸襟?我在一篇文章中写下过如下文字:“我认为贾平凹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不在于他写出了多少部长篇小说、多少篇散文,而在于他那种孜孜以求、永不停歇,不断开拓创作题材、不断探索创作手法、不断深化创作境界、不断挖掘创作潜力的,像老黄牛一样俯首默默耕耘的文学的追求精神。”这段话代表着我对贾平凹的认识和评价。


【招聘】诚聘淘宝客服数名,要求懂网购,会简单制图和办公软件,工作地点在丹凤县城,每天八小时,法定节假日,薪资面议。

有意者联系   09143371555,13209148855。

【招贤纳士】九一网吧现招聘收银员、网管若干名,男女不限,

联系电话    15353918507

(广告内容,请自行核实)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或原作者,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是一种鼓励 | 分享传递快乐


陕西丹凤

丹凤最大综合性资讯平台

  ①  最早开通、最贴近民生、关注人数最多!

  ②  每天都有新内容,使您能第一时间掌握本地资讯!

  ③  最具活力公众号,展示魅力丹凤新平台!

  ④  文学爱好者分享、交流第一选择!


  订阅方法:本页标题下方,猛戳“陕西丹凤”迅速订阅(推荐)

  搜微信号:“danfengluntan” 或搜公众号“陕西丹凤”

  手机扫描二维码

  联系QQ:2755318016(搜索添加好友)

  投稿邮箱:2755318016@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